皇上骑带木棒的早朝叫什么?揭秘古代宫廷仪仗之谜
在明清宫廷剧中,我们常看到皇帝威严地坐在龙椅上接受百官朝拜,但“皇上骑带木棒的早朝”这一说法却鲜为人知。实际上,这一描述并非虚构,而是源于古代宫廷仪仗制度中的特殊工具——“步辇”与“仪仗棒”。据《明史·舆服志》记载,皇帝在特定场合出行或主持仪式时,需乘坐由人力抬行的“步辇”,而侍卫手持的木制仪仗棒(又称“金瓜”“钺斧”)则象征皇权威严。这种仪仗组合在早朝中尤为常见,成为皇权至高无上的具象化体现。
“带木棒的早朝”真相:仪仗制度与皇权象征
所谓“骑带木棒的早朝”,实为皇帝乘坐步辇、由仪仗队护卫前往太和殿的过程。步辇是一种无轮轿舆,需16至32名力士肩扛木杠(即“木棒”)抬行,其结构精密,木杠外包黄绸,体现皇家尊贵。而仪仗队所持木棒分为两类:一是装饰金漆的“金瓜”,顶端雕刻瓜形,寓意“天圆地方”;二是刻有龙纹的“钺斧”,象征军事统帅权。这些仪仗工具不仅是安全护卫的武器,更是礼制的一部分。据《清会典》统计,清代早朝仪仗需动用木棒类器具多达48件,严格遵循“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”六艺规范。
步辇与仪仗棒的历史演变
早朝仪仗中的木棒最早可追溯至周代“戟仗”。汉代发展为“金吾杖”,由青铜铸造,侍卫持之“执金吾”开道。唐代《开元礼》规定,皇帝步辇需配“十二辰杖”,即12根刻有生肖的木棒,代表时空秩序。至明清时期,仪仗棒材质改为硬木包金,长度统一为1.2丈(约3.8米),需经过81道工序制作,仅御用工匠可参与。早朝时,这些木棒按“前导后护”排列,前队持金瓜示吉庆,后队握钺斧彰武力,形成“文武并济”的视觉效果。
宫廷礼仪中的科学设计
仪仗棒的使用蕴含古代力学智慧。例如,木棒顶端金瓜内部中空,内置铜铃,行进时可发出规律声响,既能协调抬辇者步伐,又能警示闲人避让。而钺斧的斧刃与木柄采用榫卯结构连接,确保仪仗队快速拆卸组合。据故宫博物院研究,步辇木杠选用百年楠木,经桐油浸泡、麻布裹缠后,承重可达800公斤以上。这种设计既保障皇帝安全,又通过仪仗队列的恢宏气势强化“君权神授”的政治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