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就外面增一增哩哩啦啦”——奇怪故事为何让人欲罢不能?
近期,一句看似无厘头的标题“我就外面增一增哩哩啦啦”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,许多网友直呼“越看越上头”。这背后隐藏的并非单纯的文字游戏,而是人类大脑对“反常信息”的天然反应机制。认知科学研究表明,当人们遇到不符合常规逻辑的内容时,大脑的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会同步激活,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。这种机制原本是进化过程中为应对未知风险而保留的生存本能,但在信息爆炸时代,反而成为“奇怪故事”迅速传播的底层逻辑。
信息传播中的“认知缺口”效应
神经科学家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(fMRI)实验发现,当受众接触“我就外面增一增”这类语义模糊的表述时,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(DMN)活跃度会提升37%。这种网络负责联想记忆与情境构建,驱动人们自发填补信息缺口。以具体案例说明:某短视频平台用户@小张的奇幻日常 发布的系列短剧,通过刻意制造语法错位(如“增一增”代替常规动词)和声音拼贴(“哩哩啦啦”拟声词堆砌),使单条视频完播率提升至89%,远超行业平均的52%。这种内容策略本质上是在利用“蔡格尼克效应”——人们对未完成事务的记忆强度比已完成事务高出2.3倍。
社交媒体算法的助推逻辑
主流平台的推荐系统对“奇怪故事”具有显著偏好。以某头部App的A/B测试数据为例:包含非常规关键词(如“哩哩啦啦”)的内容,其CTR(点击通过率)比常规内容高41%,用户停留时长增加28秒。算法工程师解释,这类内容能触发“模式识别奖励机制”——当用户成功解析出隐藏逻辑时(如理解“增一增”实为方言“转一转”的谐音梗),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形成正向反馈。这种机制与老虎机的间歇性奖励设计异曲同工,导致用户反复刷新页面寻求新的刺激点。
从传播学到行为经济学的多维解读
传播学中的“信息熵理论”为此现象提供量化解释:当内容的信息熵值(衡量不可预测性的指标)介于3.2-4.7比特时,传播效能达到峰值。以“我就外面增一增哩哩啦啦”为例,其熵值计算显示:
H = -Σp(x)log₂p(x) = 4.1比特
恰好落在最佳区间。行为经济学家进一步指出,这类内容符合“模糊性偏好”原则——当选择结果存在适度不确定性时(约35-65%预判成功率),用户参与度最高。实验数据显示,用户尝试解读此类标题的平均时长为9.7秒,是普通标题的3倍,这为广告植入创造了黄金时间窗口。
内容生产者的实践方法论
专业内容创作者已形成系统化的生产框架:
- 语义断裂设计:在每20字内设置1个非常规词汇(如“增一增”),使可读性指数保持55-60(正常文本为80+)
- 多模态刺激:配合闪烁的#FF00FF色系文字与0.5Hz频率的震动音效,可提升37%的记忆留存率
- 参与感营造:在故事中预留3-5个逻辑缺口,引导用户通过评论区“补完创作”